欢迎访问济南生活网  今天是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为什么孩子越吼越不听话?孩子发脾气时你的反应,影响他一生


▎人民酱说:

父母想要解决问题固然没错,可过度看重结果,反而把孩子推向不被关注、不被爱惜的局面,甚至影响他的一生。

全文2950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

编辑丨人民酱

作者 | 帆 书 · 梓涵妈 来 源 :帆书育儿号( ID:readingclub_yeh)

前几天,在公园看到一件事,让我感触很深。

一个小女孩因为冰激凌掉地上而扁着嘴,妈妈立刻说:

“别不开心,我买一个新给你。”

没想到,换来的是小女孩更急了,大哭大叫道:“不要不要,我就要这个。”

妈妈见状生气地说:“我已经说给你买一个新的,为什么你还这么不依不饶,你就站在这哭吧。”

说完,转身就走,任由 女孩哭着喊着跟在她身后。


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,但这位妈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,让现场看到的我都感到很大压力,更别说孩子了。

宋洁在《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》一书中曾提出:

“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分为两类:

一类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‘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’,另一类是从父母角度出发的 ‘传递价值的对话’。

孩子需要“理解情绪的沟通”,而父母则更关注“有价值的沟通”,导致双方沟通陷入错位。

当父母一味地沟通有益的价值,而一直看不到孩子的情绪,慢慢的孩子就会开始压抑自己的情绪。

而那些一直被压抑的情绪,会积累为孩子下一次爆发的火药。


孩子大多数问题都是情绪问题

曾在看过一个视频。

妈妈在教孩子做作业,题目答案是5,但是孩子坚持说是4。

妈妈多问了几次,孩子就开始扔笔,愤怒地说:“4怎么就不对啦!”

即便如此,妈妈依然不为所动,坚持表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,需要修改。

就算孩子大哭大闹,妈妈依然抓住她的手,不断地说:

“错了就是错了,错了就应该改正,而不是乱发脾气。”

有位网友在评论区一针见血地说:一个不被接纳情绪的孩子,最后就只能用大哭大闹来求得关注。


孩子发脾气确实不对,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故意耍赖,而是心里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。

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劳拉·马卡姆曾把孩子的情绪比喻为“情绪小背包”。

每个孩子们的身后,都背着一个隐形的小背包,当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没能及时疏解时,就会放在这个小背包里。

久而久之,当孩子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,“小背包”再也装不下了,就会以另一种方式爆发出来。

就如视频里的小孩那样,以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。

《读懂孩子的情绪》一书中也曾提到:

孩子的每个所谓的“问题行为”,都是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未被看见而发出的信号。

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,父母直接忽视或者没有好好处理,就会导致孩子沉积的情绪留在心底,进而崩溃大哭、大吵大闹。

这种情况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:

孩子大吵大闹→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、不乖→试图用更多方式来镇压、扭转→孩子情绪继续积压投入到情绪“小背包”。

不断循环往复,越演越烈。

那种眼中只有价值的父母,不是为孩子解压,而是在不断增加孩子情绪“小背包”的重量,直至压垮孩子。


只注重沟通价值的父母

永远看不到孩子的情绪

父母想要解决问题固然没错,可过度看重结果,反而把孩子推向不被关注、不被爱惜的局面,甚至影响他的一生。

曾有一位心理咨询师,分享过一个亲子咨询的案例:

女孩患抑郁症休学在家,而此时距离高考仅有半年的时间。

她的父母非常焦急,一进入咨询室就开始抱怨:

“孩子平时从来不跟我们谈心,要是她能多跟我们聊聊,疏导疏导情绪,也不至于患上抑郁症。”

整个过程,女孩始终沉默不语。

直到咨询师打断父母,转而询问女孩。

女孩才忍不住含泪哭诉: “我说过了,可他们根本就不听。”

当她跟父母抱怨失眠时,父母不相信:“肯定是你玩手机玩到半夜。”

当她在寄宿学校被孤立时,父母却觉得是她的问题:“你别净想些有的没的,管好学习就行。”

当她吐槽学习压力大时,父母直接打断她说:“别矫情了,学习本来就很苦,其他小孩都一样压力大。”


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,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倾诉心声。

究其原因,是父母长期的把孩子的倾诉当作问题来解决,而看不见孩子的情绪。

就是在日益的不被理解,不被看见的阴霾下,她渐渐坠入了黑暗的深渊,走不出来。

爱不是给得不够,而是给得不恰当。

父母以为孩子需要的有价值有办法的沟通,实际上孩子需要的是情绪的释放和接纳。

《给孩子自由――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》一书曾提到:

父母所需要做的,是通过孩子的目光来看待世界,以智慧和爱心来接纳他们,而不是接受我们的观点。

沟通的本质是什么?

达成共识,并让对方接受。

也就是说,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同一角度上,父母及时看到孩子情绪,孩子能够理解父母。

比起价值的传递,孩子的情绪更值得父母关注。

一个孩子,只有能轻松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,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好、越来越自信和优秀。


好的沟通方式

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

相信每一个父母,都是真心为孩子考虑,真心事意地只想为孩子扫清情绪障碍。

但在这之前,父母要学会做调整,回到那颗爱孩子的心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支持。

1、 八分理解,安抚情绪

孩子哭闹发脾气,是表达内心想法的正常表现,就和笑一样,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哭闹、悲伤和痛苦。

当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,可以尝试共情孩子,告诉孩子:“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,我理解你。”

然后,在一旁陪伴等待孩子的情绪发泄。

等到孩子心情稳定之后,可以试着帮他说出感受、总结情绪。

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真心的理解,内心的情绪大山就会慢慢萎缩,继而学会情绪稳定地看待事物。

2、二分轻推,助孩子成长

我们既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拥有自己的情绪,也要试着让他运用理性思维看待事情。


比如孩子哭闹完毕,心情稳定之后,再次跟孩子沟通。

“刚才妹妹很伤心,对不对。但是下次如果遇到你喜欢的玩具,但是妈妈又不能买,可怎么办啊?”

引导孩子思考,试着找出良好的解决办法。如果孩子实在想不出,父母也可以给予孩子AB选择项,让孩子选择。

总之,情绪过后唤醒孩子的理性脑。

让孩子知道,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,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哭闹,张弛有度,进步更快。

3、做忠实的倾听者

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,会做出很多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举动,头脑也会时不时冒出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
当孩子用语言诉说自己的想法,解读自己的行为时,父母应该仔细聆听,多听听孩子的心声。

那个从小就被父母聆听心声的孩子,自然没有什么心理情绪包袱,也没有什么情绪问题。


写到最后

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David曾说:

“一个人的情商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敏感力。

而情绪敏感力往往取决于,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,父母对他的态度。

父母是开放的,沟通的,允许孩子释放情绪的,必将养育健康自信的孩子。

沟通是连接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桥梁,若桥梁不稳,甚至坍塌,势必造成孩子情感忽视,甚至对抗父母,闹独立。

若桥梁宽敞而牢固,定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联结,携手交织出人生的暖心歌谱。

*来源:帆书育儿号(ID:readingclub_yeh),和孩子一起,终身成长!

*注: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也许你会喜欢

【社交】

【方法】

【真实】

【羡慕】

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( dangyang002 )为好友,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,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。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。

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济南生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